过去半世纪,中国的经济转型取得骄人成就。国家透过全面深化的市场改革,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让近八亿人民得以脱贫。
内地人民的生活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仅仅高于150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接近13,000美元。
能源是这些非凡成就的动力之一。为满足蓬勃的工商业发展以及现代化家庭的电力需求,全国发电容量从1978年的5,700万千瓦,增加到2023年的逾28亿千瓦。
现今的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电力生产国,2022年发电量达到约8.7万亿千瓦时,较美国发电量多出一倍多。
电力推动近代中国的非凡增长。
应对增长的环境代价
然而,经济转型却带来无可避免的环境代价。随着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制定了有力的减碳路线图,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肩负带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
国家新能源政策聚焦可持续发展、大力投资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同时推广储能,以及探索如绿色氢能等新的清洁能源技术。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2023年首三个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2万亿千瓦时,占全国总用电量接近三分之一。
2023年,中国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新增装机容量超过一半。国际能源总署亦预计到2028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占全球新投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近60%。
深圳作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由1980年代寂静的渔港(上图)发展成现今集工业和金融于一身的大都市(下图)。
世纪的伙伴之交
中电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中国非凡成功故事的一部分。我们和中国的深厚渊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当时我们最大的股东 — 嘉道理家族 — 在香港和上海建立起家族事业。
中电在中国的故事始于1979年,就在国家推出改革开放政策一年之后,我们与广东省的电网成功连接,为该省供应电力。
罗兰士嘉道理勋爵于1985年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面。
今天,中电在全国15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拥有超过50个能源项目的多元化投资组合。
1985年,我们在大亚湾投资兴建国家首个大型商用核电项目。目前,大亚湾核电站80%的发电量供应香港使用,满足本港约四分之一的电力需求,有助我们每年避免750万吨的碳排放,减轻燃料成本上升对电价的影响,在波动的环球市场之中,稳定电价水平。
中华电力的多元化燃料组合确保为香港提供稳定和合理价格的电力供应。
大亚湾核电站于2024年庆祝投产30周年,此项投资标志着我们多年前已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同时,大亚湾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期和最大型的项目之一,亦可见嘉道理家族当时作出了极具前瞻性的决定,为香港及集团带来长远裨益。
核能是中国能源转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安全、价格具竞争力且波动少的低碳燃料,核能提供稳定的基载电力,确保安全的能源未来。
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首个大型商用核电站,为香港提供安全和洁净的电力。
按装机容量计算,中国是继美国和法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核能生产国,拥有超过50座营运中的核电厂,另有逾20座正在兴建中。
在203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核能生产国,核能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预计由2022年不足5%增加至十分之一。
在大亚湾开创成功先例后,我们在2017年收购了阳江核电有限公司17%股权。我们将继续探索投资核能的机会,并积极探讨为区内输入更多核电,以协助香港和内地实现减碳目标。
洁净能源的新篇章
除了投资核能外,我们亦订立全面策略,支持国家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及2060年前碳中和,同时达成香港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虽然中电在内地的零碳能源业务装机占比已近七成,我们仍不断调整发电组合及加快洁净能源项目的投资,以按计划实践《气候愿景2050》的目标。我们不断探索进一步扩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组合的机遇,包括增加平价风电和太阳能项目,同时策略性发展核能和其他零碳科技,及发展绿色电力产品销售业务,以协助我们的企业客户达致减碳的目标。
中国的经济转型已取得辉煌的成就,并随着国家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开启新的篇章。在庆祝过去半世纪成就的同时,我们将继续支持国家的能源转型,为客户带来更洁净、更智能化的能源解决方案。
气候变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存在危机,我们必须迅速行动,改变发电方式。在我们继续落实净零转型的过程中,我对中电和国家的未来满怀期待。
过去45年,中国经历前所未见的经济转型。现在,她正带领全球实现能源转型。让我们携手合作,发掘国家电力行业的无限潜能,为大家塑造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的未来。
位于云南省的寻甸二期风场首次采用了新一代的大型机组技术,目前为中电资产中最大的单一风力涡轮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