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香港再次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不仅经历了两年来首个十号台风信号,更遭遇破纪录的五次黑色暴雨警告,造成严重积水与破坏。截至八月中,将军澳录得的累计降雨量,冠绝全中国各地区。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凸显了关键基础设施所承受的压力,尤其是为我们生活与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电力系统。面对这一新常态,我们不应再问是否需要改变,而是必须思考如何构建更智慧、更具韧性的电力网络,以应对挑战。
在此背景下,AI已成为重塑能源行业的一股力量。著名创投家Mary Meeker曾指出,AI正“彻底改变人类的工作、资本的运用,以及领导的方式”。这一变革在能源领域尤为明显。AI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实现净零未来的基石,帮助我们管理系统复杂性、整合可再生能源,并让客户更深入了解自身用电情况。
而AI的应用潜力,最能体现在能源生态系统的核心:电网。
构建更智慧的电网
AI可以打造能够实时运作而非依赖历史数据作出反应的“智能电网”。AI让电网可以进行灵活负载预测与平衡供需,从而优化设施使用效率及供电的可靠性。以中电在香港的电力系统为例,AI算法每30分钟分析气候与用电数据,准确预测不同时段的电网负载情况。
AI也能提升电网的韧性。今年夏天的极端天气事件凸显了AI预测系统的重要性,中电的Grid-V智能管理系统正是一个好例子。通过整合并分析来自数千个数据点及摄像头的信息,系统提供实时监察与预报,使工程师能更迅速、有效地识别与应对供电威胁。
将需求转化为资产
要实现减碳,我们不只要有效管理能源生产,也要节约用电。AI通过详尽的用电分析及易于操作的界面,让客户了解自身的用电情况,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能源管理。
这一点在电动车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虽然电动车的用电需求会为电网带来压力,但其同时具备成为移动储能设备的潜力。要善用这项资源,首要是建立稳健的数字基础设施,就像我们的电动车充电网络管理平台(eGMP)。该平台收集来自超过5,000个充电点的数据,所提供的详尽信息成为电网规划、资源分配与策略扩展的关键依据。
下一步则是从规划迈向智能统筹,而AI在这一领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eGMP提供网络平台与数据,而AI算法则利用这些信息进一步优化系统。展望未来,随着车辆到电网(V2G)技术发展,AI可协调电动车在高峰时段向电网反向送电,将电动车为电网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推动能源系统减碳的关键力量。
或许最令人注目的是,AI还具有服务社会的潜力。一些先导计划显示,用电模式数据可用作监察弱势社群例如长者在家中的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将向照顾团队发出警示。这意味着能源基础设施也能助力我们打造一个更安全、更互联的社区。
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的一个核心问题:AI对能源需求庞大。有预测显示,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耗电量会倍增,为能源行业带来挑战。我们有责任去应对这个挑战,因此必须加速推动零碳能源及提升电网灵活性,以确保人工智能革命是建立于可持续的能源基础之上。
有目的与负责任地使用AI
负责任地使用AI与有效地运用AI同样重要。中电在稳健的管治基础之上,制定了清晰的策略,确保AI的应用符合道德规范、具备问责性及有明确目的。同时,我们也积极提升员工的AI技能,确保他们能合规、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
人们担心工作被AI取代是可以理解的,但历史告诉我们,科技的进步只会改变工作模式,而非单纯削减岗位。自动柜员机面世并未淘汰银行柜台的工作,只是改变了其性质。我相信,懂得使用AI的人将取代不懂的人,中电也视AI为增强专业水平与激发创新的伙伴。
要善用AI的变革力量,我们需要协作、符合道德规范的创新与果敢领导。现在正是行动的时机,让我们携手打造更智慧、更具韧性的能源未来。